“三士隱淪地”出自宋代蘇頌的《和俞仲素太博游茅山二首·馬上初望茅峰》。
《和俞仲素太博游茅山二首·馬上初望茅峰》
宋代 蘇頌
三士隱淪地,上林句曲前。
朅來思訪道,屬望賦游仙。
松引飛輪路,云收積玉巔。
華陽不知遠,趣駕似行天。
《和俞仲素太博游茅山二首·馬上初望茅峰》是宋代蘇頌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三位隱士在淪地之中,去往上林句曲前。
恍然間想起來探訪道教,有幸賦予仙游之樂。
松樹引領著飛行的車輪,云彩聚集在積玉巔峰。
華陽山不知道有多遠,趣駕而行仿佛置身天界。
這首詩詞描繪了詩人蘇頌與俞仲素一同游歷茅山的情景。茅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圣地,以其奇峰異石、幽谷松濤而聞名。詩人通過描繪山中的景色和氛圍,表達了對道教仙境的向往和追求。
蘇頌在這首詩中以簡練而形象的語言,描繪了茅山的壯麗景色和神秘氣息。詩人用“三士隱淪地”來描述自己與俞仲素在茅山的身份,展現(xiàn)了隱居者的高尚情操。接著,詩人表達了對道教的向往之情,希望能夠親身探訪道教的奧秘,感受仙境的樂趣。
詩中的“松引飛輪路,云收積玉巔”描繪了茅山山峰的景色。蘇頌運用松樹和飛輪的形象,使讀者感受到山中景色的靈動和奇妙。而“云收積玉巔”的描寫更是將茅山的山巔與神秘的寶玉相聯(lián)系,給人一種神秘而高尚的感覺。
最后兩句“華陽不知遠,趣駕似行天”,表達了蘇頌對華陽山遠方的未知,同時也表現(xiàn)了他仿佛置身天界的愉悅感受。這種追求仙境、向往超越塵世的心境,體現(xiàn)了詩人對道教思想和仙境幻想的追求和向往。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茅山的景色和表達對道教仙境的向往,展示了蘇頌對離塵脫俗的追求和對超越人世的向往之情。同時,詩詞運用簡練的語言和生動的形象描繪,使讀者能夠感受到茅山神秘而美麗的景色,以及詩人心靈的愉悅和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