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日韩精品国产A∨,人妖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伊,免费尤物H在线动漫网站

  • <menuitem id="iz7cx"></menuitem>
    1. <sup id="iz7cx"></sup><td id="iz7cx"></td>
      <td id="iz7cx"></td>

    2. <td id="iz7cx"></td>
      > 文章列表 > “皆隱在尊中”的出處是哪里

      “皆隱在尊中”的出處是哪里

      “皆隱在尊中”的出處是哪里

      “皆隱在尊中”出自兩漢范曄的《張衡傳》。

      “皆隱在尊中”全詩

      《張衡傳》

      兩漢 范曄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

      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

      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

      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璣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

      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fā)機。

      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

      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

      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fā)吐丸,而蟾蜍銜之。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

      雖一龍發(fā)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嘗一龍機發(fā)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

      后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于下,衡因上疏陳事。

      后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

      嘗問天下所疾惡者。

      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

      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

      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兇倚仗,幽微難明。

      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

      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

      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

      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作者簡介(范曄)

      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學家,順陽(今河南淅川南)人。官至左衛(wèi)將軍,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因為“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后漢書》為一家之作”,開始撰寫《后漢書》,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寫成了十紀,八十列傳。原計劃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漢書》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劉昭從司馬彪的《續(xù)漢書》中抽出來補進去的。其中《楊震暮夜卻金》已編入小學教材,《強項令》選入中學教材。

      張衡傳翻譯及注釋

      翻譯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一帶游學,趁機進了洛陽,在太學學習,于是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華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驕傲自大。(他)平時舉止從容,態(tài)度平靜,不喜歡與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間,他被推舉為孝廉,卻不應薦,屢次被公府征召,都沒有就任。此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公貴族到一般官吏,沒有不過度奢侈的。張衡于是摹仿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二京賦》,用它來(向朝廷)諷喻規(guī)勸。(這篇賦,他)精心構思潤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將軍鄧騭認為他的才能出眾,屢次征召他,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氣象和歷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漢安帝常聽說他擅長術數方面的學問,命公車特地征召他,任命他為郎中。兩次遷升為太史令。于是,張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陰陽之學(包括天文、氣象、歷法諸種學問),精辟地研究出測天文儀器的正確道理,制作渾天儀,著成《靈憲》《算罔論》等書籍,論述極其詳盡。

      (漢)順帝初年,(張衡)又兩次轉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職。張衡不趨附當時的那些達官顯貴,他所擔任的官職,總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從太史令上離任后,過了五年,又回到這里。

      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制造了候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8尺,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央凸起,樣子像個大酒樽。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的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著樞紐,用來撥動機件。外面有八條龍。龍口各含一枚銅丸,龍頭下面各有一個蛤蟆,張著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儀器的樞紐和機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隱藏在酒尊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fā)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發(fā)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機器的人因此得知發(fā)生地震的消息。地震發(fā)生時只有一條龍的機關發(fā)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按照震動的龍頭所指的方向去尋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實際發(fā)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從古籍的記載中,還看不到曾有這樣的儀器。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fā)動了,可是洛陽并沒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學者都奇怪它這次沒有應驗。幾天后,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qū)發(fā)生地震,大家這才都嘆服地動儀的絕妙。從此以后,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fā)生的方位。

      當時政治昏暗,中央權力向下轉移,張衡于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后來被升為侍中,皇帝讓他進皇宮,在皇帝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意見?;实墼浵驈埡鈫柶鹛煜氯怂春薜氖钦l?;鹿俸ε聫埡庹f出他們,都給他使眼色,張衡于是沒對皇帝說實話。但那些宦黨終究害怕張衡成為禍患,于是一起詆毀他。張衡常常思謀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福禍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看清,于是寫了《思玄賦》表達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漢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調離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戶,豪門大戶他們一起胡作非為。張衡上任之后治理嚴厲,整飭[chi]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黨的姓名,一下子同時逮捕,拘押起來,于是上下敬畏恭順,稱贊政事處理得好。(張衡)在河間相位上任職三年,給朝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朝廷任命他為尚書。張衡活了六十二歲,于永和四年去世。

      注釋

      1、節(jié)選自《后漢書·張衡傳》(中華書局1965版)。范曄(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順陽(在今河南淅川東)人,歷史學家。

      2、南洋西鄂:南陽郡的西鄂縣,在今河南南陽。

      3、屬(zhǔ)文:寫文章。屬,連綴。

      4、游于三輔:在三輔一帶游學。游,游歷,游學,指考察、學習。

      5、京師:指東漢首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6、太學:古代設在京城的全國最高學府,西漢武帝開始設立。

      7、遂:于是。

      8、通:通曉,全面透徹地理解。

      9、貫:貫通,與“通,為近義詞。

      10、五經:漢武帝時將《詩》、《書》、《禮》、《易》、《春秋》定名為“五經”。

      11、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六種學問和技藝。

      12、高于世:比世上的人高明。于:比。

      13、驕尚之情:驕傲自大的情緒。尚:矜夸自大。

      14、從容:從容穩(wěn)重,不急躁。淡靜:恬淡寧靜,不追慕名利。

      15、永元中,舉孝廉不行:永元:東漢和帝劉肇的年號(公元89年-105年)。

      16、連辟公府不就:連,屢次。辟,(被)召請(去做官)。公府,三公的官署。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不就:不去就職。以上幾句的主語“衡”,承前省略。

      17、時天下承平日久:時,當時。承平,太平,指國家持續(xù)地太平安定。日久,時間長。

      18、王侯:封王封侯的大官貴族。

      19、莫:無指代詞,表示“沒有誰”的意思。

      20、逾侈:過度奢侈。

      21、乃:于是,就。

      22、擬:模仿。

      23、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

      24、《兩都》:指《兩都賦》,分《西都賦》、《東都賦》。

      25、《二京賦》:指《西京賦》、《東京賦》。

      26、因:介詞,通過。后省賓語“之”。

      27、以:連詞。

      28、諷諫:用委婉的語言進行規(guī)勸而不直言其事。

      29、精思傅會:精心創(chuàng)作的意思。

      30、乃:才。

      31、鄧騭(zhi):東漢和帝鄧皇后的哥哥,立安帝,以大將軍的身份輔佐安帝管理政事。

      32、奇其才:認為他的才能出眾。奇,認為……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奇:奇特,少有的。

      33、累召:多次召請。應:接受。

      34、機巧:設計制造機械的技藝。巧,技巧、技藝。

      35、致思:極力鉆研。致,極,盡。

      36、陰陽:指日月運行規(guī)律。

      37、歷算:指推算年月日和節(jié)氣。

      38、于:對于。于……:介賓短語后置,譯時提前作狀語。

      39、雅聞:常聽說。雅,副詞,素來,常。術學:關于術數方面的學問,指天文、歷算等。

      40、公車:漢代官署名稱,設公車令。

      41、特征:對有特出才德的人指名征召,為的與平常的鄉(xiāng)舉里選相區(qū)別,故稱特征。

      42、拜:任命,授給官職。

      43、郎中:官名。

      44、再遷:再,兩次。遷,調動官職。

      45、太史令:東漢時掌管天文、歷數的官,與西漢以前掌管天象歷法兼有修史之責的太史令職責不完全相同。

      46、遂乃:于是就。

      47、研核:研究考驗。

      48、陰陽:哲學名詞,指兩種對立的事物,如日月,寒暑等,這里指天象、歷算。

      49、妙盡:精妙地研究透了。

      50、璇璣:玉飾的測天儀器。

      51、正:道理。

      52、渾天儀:一種用來表示天象的儀器,類似的天球儀。

      53、《靈憲》:一部歷法書。

      54、《算罔》:一部算術書。

      55、詳明:詳悉明確。

      56、再轉:兩次調動官職。第一次由太史令調任公車司馬令,第二次由公車司馬令又調任太史令。

      57、復:又。

      58、當世,指權臣大官。

      59、輒:常常,總是。

      60、積年:多年。徙:指調動官職。

      61、自去史職,五載復還:自;自從,表時間。

      62、陽嘉:東漢順帝劉保的年號(公元132--135)。

      63、候風地動儀:測驗地震的儀器。據竺可楨考證,這是兩種儀器,一是測驗風向的候風儀,一是測驗地震的地動儀。

      64、以:用。

      65、員徑八尺:員徑:圓的直徑。員,通“圓”。

      66、合蓋隆起: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央凸起。隆,高。

      67、尊:同“樽”,古代盛酒器。

      68、飾:裝飾?!帮棥焙笫≠e語“之”,“之”代候風地動儀。

      69、以:用。據有人研究,候風地動儀外部八方書寫不同的篆文以表明方位,腳部裝飾山形,東南西北分別繪畫代表四方的龍、朱雀、虎、玄武(龜蛇)。

      70、都柱:大銅柱。都,大。“都柱”就是地動儀中心的震擺,它是一根上大下小的柱子,哪個方向發(fā)生地震,柱子便倒向哪邊。傍,同“旁”,旁邊。

      71、施關發(fā)機:設置關鍵(用來)拔動機件,意思是每組杠桿都裝上關鍵,關鍵可以撥動機件(指下句所說的“龍”)。

      72、外有八龍,首銜銅丸:龍,指龍形的機件。首,頭。

      73、下有蟾蜍(chánchú),張口承之:下,指龍首下面。蟾

      74、牙機巧制:互相咬合制作精巧的部件。

      75、尊中:酒樽形的儀器里面。

      76、覆蓋周密無際:指儀器蓋子與樽形儀器相接處沒有縫隙。

      77、如有地動,尊則振龍:地動,地震。則,就。振,振動。機發(fā)吐丸,而蟾蜍銜之。

      78、機發(fā):機件撥動。

      79、而:順承連詞,不必譯出。

      80、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激揚,這里指聲音響亮。伺者,守候觀察候風地動儀的人。

      81、發(fā)機:撥動了機件。

      82、七首:指其余七龍之首。龍、首,互文,都指龍首。

      83、驗之以事,即以事驗之:驗,檢驗,驗證。

      84、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自,在,可譯為“在……中”。

      85、嘗一龍機發(fā),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嘗,曾經,曾有一次。而,可是。

      86、驛:驛使,古時驛站上傳遞文書的人。

      87、至:指來到京師。

      88、果:果然。

      89、隴西:漢朝郡名,在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隴西縣一帶?!半]西”前省介詞“于”(在)。

      90、于是皆服其妙:其,它,代候風地動儀。妙,巧妙,神奇。

      91、乃:便。

      92、地動:地震。

      93、所從方起:從哪個方位發(fā)生。

      94、時:當時。損:腐敗。因:于是。

      95、遷:升遷。

      96、帷幄:指帝王。天子居處必設帷幄,故稱。

      97、諷議:諷諫議論;婉轉地發(fā)表議論。

      98、左右:身邊。

      99、嘗問天下所疾惡者:嘗,曾經。疾,憎恨;惡,指壞人壞事。

      100、目之:給他遞眼色。目:名詞活用為動詞。

      101、詭對:不用實話對答。

      102、閹豎:對宦官的蔑稱。

      103、讒:毀謗。

      104、圖身之事:圖謀自身安全的事。

      105、吉兇倚伏:禍福相因。出《老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106、幽微難明:幽深微妙,難以看清。

      107、宣寄情志:表達和寄托自己的情意。

      108、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永和:也是東漢順帝的年號(公元136-141)。

      109、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時,當時。國王,即河間王劉政。典憲,制度法令。

      110、豪右:豪族大戶,指權勢盛大的家族。

      112、不軌:指行動越出常軌的事,即違反法紀的事。

      113、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下車:官員初到任。治威嚴,樹立威信。治,整治。整法度,整頓法紀制度。

      114、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陰知,暗中察知。

      115、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肅然,這里是敬畏恭順不敢為非做歹的意思。

      116、視事三年,上書乞?。╤ái)骨:視事,這里指官員到職工作。乞骸骨, 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的一種說法。

      117、尚書,官名,不同朝代的尚書職權不一樣,東漢時是在宮廷中協(xié)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官。

      118、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zú)。卒:死。

      張衡傳文言現象

      古今異義詞

      1.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交接:古:結交

      今:①連接 ②移交和接替

      2.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孝廉:古:被舉薦的人稱為“孝廉”。

      今:孝,指孝悌者; 廉,清廉之士。分別為統(tǒng)治階級選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漢代,在東漢尤為求仕者必由之 途后往往合為一科。亦指被推選的士人

      3.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不行:古:不去(應薦)。

      今:不可以

      4.公車特征拜郎中 特征:古:特地征召;

      今:事物、事情的特點、標志

      5.尋其方面 方面:古:方向;

      今:相處或并列的幾點之一

      6.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國王:古:封建社會貴族的最高封爵。

      今:古代某些國家的統(tǒng)治者;現代某些君主制國家的元首。

      7.衡下車,治威嚴。下車:古:官吏初到任;

      今:從車上走下來

      8.常從容淡靜 從容:古義:言語舉止適度得體。

      今義:不慌不忙,沉著鎮(zhèn)定。

      9.連辟公府不就  辟: 古義:征召。

      今義:復辟。

      10.其牙機巧制  牙: 古義:發(fā)動機件的樞紐。

      今義:牙齒。

      11.覆蓋周密無際 周密:  古義:四周嚴密。

      今義:周到細致。

      12.振聲激揚 激揚 古義:聲音激越、傳揚。此指清脆響亮。

      今義:激動昂揚或激勵使振作起來。

      13.中有都柱 都: 古義:大,音dū。又如:軍驚而壞都舍。

      今義:都市;或用作表范圍的副詞 (音dōu)

      14.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篆文: 古義:篆,篆文

      今義:漢字的一種書體,如大篆,小篆等

      通假字

      1。員徑八尺:“員”通“圓”

      2。傍行八道:“傍”通“旁”

      3.收禽:逮捕。禽,通“擒”,捕捉。

      4.形似酒尊:“尊”通“樽”, 杯,酒杯。

      詞類活用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 奇: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奇特

      時天下承平日久  時:名詞作狀語,當時。

      衡少善屬文 善:形容詞作動詞,擅長,善于。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 善:同上。

      妙盡璇機之正  1.盡: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研究透了;

      2.正:形容詞作名詞,正確的道理。

      皆共目之目 目:名詞作動詞,使眼色

      又多豪右,共為不軌。 多:形容詞作動詞,有很多。

      一詞多義

      ①觀太學(游歷)

      ②大王見臣列觀(宮廷中高大華麗的樓臺)

      ③此岳陽樓之大觀也(景像)

      ④玄都觀里桃千樹(道士廟)

      ⑤啟窗而觀(看)

      ①因入京師,觀太學(于是)

      ②蒙故業(yè),因遺策(沿襲)

      ③因其勢而利導之(順著)

      ④因賓客至藺相如門前謝罪(通過、經由)

      ⑤衡乃擬班固《兩都》《二京賦》,因以諷諫(憑借)

      ⑥因擊沛公于坐,殺之。(趁機)

      ①精思傅會,十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陰陽(就)

      ③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竟、卻)

      ④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于是,就)

      ⑤爾其勿忘乃父之志。(你的)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⑦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是)

      ⑧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于是,就)

      ①其牙機巧制(制作,構造)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②吳起……趙奢之倫制其兵(統(tǒng)率,指揮)

      ④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規(guī)模)

      屬zhǔ

      ① 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于魏(連接)

      ② 衡少善屬文(連綴)

      ③ 屬予作文以記之(囑咐)

      ④舉酒屬客(勸人喝酒)

      shǔ

      ⑤名屬教坊第一部(隸屬)

      ⑥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掌管)

      ⑦吾屬今為之虜矣(一類人)

      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善: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

      ②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善行)

      ③安帝雅聞衡善術學。(擅長)

      ④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交好)

      ⑤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

      ⑥善刀而藏之。(通“繕”,擦拭)

      ⑦工欲善其事。(使動用法使...做好)

      ①公車特征拜郎中(征召)

      ②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應驗)

      ③從此替爺征(v.遠行,走遠路)

      ④挾天子以征四方(征伐)

      ⑤歲征民間(征收)

      ⑥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求學)

      ⑦旁征博引(尋求)

      ⑧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征收)

      ①連辟公府不就(任職)

      ②金就礪則利(接近)

      ③荊軻遂就車而去(乘,登上)

      ④軻自知事不就(成功)

      發(fā)

      ①傍行八道,施關發(fā)機(撥動)

      ②機發(fā)吐丸,而蟾蜍銜之(發(fā)動)

      ③舜發(fā)于畎之中(發(fā)跡,興起)

      ④發(fā)圖,圖窮匕首見(展開)

      ⑤發(fā)閭左謫戍漁陽(征發(fā))

      ⑥使人發(fā)書至趙王(送)

      ⑦野芳發(fā)而幽香(散發(fā))

      ①連辟公府不就(征召)

      ②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通“避”,躲避)

      ③唇吻拿辟仁開,打開)

      ④辟病梅之館以貯之(開辟,開設)

      ⑤辟邪說(排除,駁斥)

      ⑥疆土之新辟者(開墾)

      ①精思傅會,十年乃成(精力)

      ②以精銅鑄成(精煉)

      ③食不厭精(精制)

      ④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和天下(精銳)

      ⑤殫精竭慮(精力)

      ①傍行八道,施關發(fā)機(安置)

      ②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施行)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施加)

      ①施關發(fā)機(機關)

      ②天子以跬步,皆關民命(動詞,涉及,關系到)

      ③距關,勿內諸侯(函谷關)

      ①傍行八道,施關發(fā)機(機械)

      ②衡善機巧(精密機械設備之類)

      ③其牙機巧制(機件)

      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機會)

      ⑤此子機變(機智靈活)

      ⑥日理萬機(事務)

      ①安帝雅聞衡善術學(素常)

      ②察納雅言(正確)

      ③明經義諳雅故()

      ④聞弦歌而知雅意(隱含)

      ⑤附庸風雅(泛指詩歌)

      ①連辟公府不就(官府)

      ②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魯莊公)

      ③便可白公姥()

      ④邪曲之害公也(公道)

      ⑤公車特征拜郎中(官府專門)

      ⑥公然抱茅入竹去(明目張膽)

      ⑦公私之積,猶可哀痛(是公家的,這里指國家)

      ⑧腳著謝公屐()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張衡,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人)

      (2)被動句

      連辟公府不就(多次被公府征召)

      (3)賓語前置句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自從有書典記錄以來,不曾有過(這種儀器))

      (4)省略句

      ①果地震隴西(果然在隴西發(fā)生地震)

      ②諷議左右(在皇帝的左右對政事提出意見)

      ③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省略主語“張衡“)

      ④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省略主語“張衡”)

      (5)介詞結構作狀語后置

      ①游于三輔(于三輔游

      ②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

      ③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狀語后置。正確語序: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飾之”(在這個器皿上又用小篆所寫的子和山龜鳥獸的圖紋來裝飾)

      張衡傳整體把握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傳記,以翔實的文筆全面記述了張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學、政治、文學等地方的諸多才能。而且詳略突出,重點介紹了他在科學上的貢獻,其間貫穿了作者對張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層次清晰,條理分明,一位博學多才、從容淡泊的文人學者形象如在眼前。文章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段。記述張衡的學業(yè)、品德和文學上的成就。開頭兩句按歷史人物傳記的格式,記述張衡的姓名、籍貫與家世。接著介紹其在文學上的造詣?!吧偕茖傥摹闭f明他具有先天的稟賦,而“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說明他注重社會實踐。也正是因為他在青少年時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扎實的基礎,并不斷自我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經,貫六藝”。在敘述了其“才”后緊接著敘述其德?!半m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本哂兄t虛穩(wěn)重、超塵拔俗的品格,而面對統(tǒng)治者的招羅,作者連用“不行”“不就”“不應”等詞語表現他的不慕榮利的高潔品德。而《二京賦》進一步證實其文學才能及精研精神。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2~4段,介紹張衡在科學技術上的成就。重點介紹候風地動儀的結構和功用。第2、3段從整體上概括了張衡在科學上的成就,包括科學發(fā)明和理論著作兩部分。在介紹其特長時與其職官聯系起來,側面反映了二者互為因果的關系。第四段著重介紹了能代表其成就的候風地動儀。介紹地動儀雖不足二百字,但詳盡記述制造時間、質地、大小、形狀、內外結構、裝飾、功用等,文字精簡平實。如介紹構造特點時用“中”“傍”“外”“下”四個方位詞為序,便從里到外,從上到下簡要而清楚地寫出其構造特點。以“似酒尊”描寫其形狀非常形象具體,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張描寫和“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的熱烈贊嘆著力描寫了儀器的準確無誤。最后附述了生動有趣的事件驗證其功效,使文章于平實中透出情致。

      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5、6段,介紹張衡在政治上的才干。文章僅選取兩件事作為切入點,一是《思玄賦》的由來,表現了張衡心思細密、小心謹慎的形象。一是出任河間相時與奸黨斗爭一事?!瓣幹辄h姓名,一時收禽”表現其政治智慧,“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表現其卓然政績。這樣,筆墨寥寥卻寫出了一位真實可感、形神豐滿的廉吏。

      語言凝練平實是本文的突出特點,作者寫作時絕少用形容詞,盡量抓住史實,描繪時惜墨如金,無一句贅言。但平實精謹中有精彩之處,如候風地動儀一段描寫生動形象,說明作者胸中自有丘壑,所以能繁簡得體,伸縮自如。也唯其如此,才能將張衡一生中在諸多領域中的大事交代得清楚詳明,有條不紊。

      張衡傳關于渾天儀

      漢時,天文學已經形成體系,有蓋天、渾天和宣夜三家。蓋天說以周髀算經為代表,認為天圓地方,天在上,像傘蓋,地在下,像棋盤,是一種舊的傳統(tǒng)說法。宣夜派認為天體為元氣構成。渾天說比較進步些,認為天地都是圓的,天在外,像雞蛋殼,地在內,像雞蛋黃;這種說法雖然也不完全正確,但比較接近實際。渾天派最突出的代表者和卓越的發(fā)明家張衡指出,日有光,月沒有光,月光是反射太陽的光形成的。所以向日則光盈,背日則光盡。他還推測月食是地球遮蔽的結果。他還繪制了一部星圖,叫《靈憲圖》,創(chuàng)制了許多重要的天文儀器。

      渾天儀是銅鑄的,內外有幾層圓圈,都可轉動。各層圓圈分別刻有赤道、黃道、南北極,二十四節(jié)氣,二十八列宿,以及日月星辰的位置,凡張衡所知道的天文現象都刻在上面。為了使渾天儀能自己轉動,張衡又設計了一個“滴漏”,作為渾天儀的動力。渾天儀被滴漏帶動,它轉動時恰好與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起落時間完全吻合??上н@座精巧的渾天儀在西晉戰(zhàn)亂中失傳了。留下來的只有《渾天儀圖注》和《漏水轉渾天儀注》兩份說明書的部分說明。

      (摘自《中國古代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張衡傳問題探究

      1.張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現在什么地方?

      張衡的高尚品德表現在:(1)“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2)“從容淡靜”,不慕世俗的虛榮,“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大將軍“累召不應”,“不慕當世”;(3)品行端正,憂國憂民,作《二京賦》諷諫王侯,整治法度收拿奸黨。其“才”高于世,表現在:一是“善屬文”,寫作著名的《二京賦》;二是“善機巧,作渾天儀,造候風地動儀;三是“善術學”,著有《靈憲》 《算罔論》;四是善政事,為政機智果斷,不畏權貴,“稱為政理”。

      2.文和《屈原列傳》相比,有哪些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和《屈原列傳》相比,兩篇傳記最大的共同點都是按時間順序,截取重點片段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的一生,選材有詳有略,重點突出。最大的區(qū)別是在表達方式上,《屈原列傳》為了表現屈原的高潔的“志”“行”和寄寓作者的情懷,采用了敘議結合的方法,文筆充滿感情,有抒情散文的特點,主觀性較強。而《張衡傳》以表現張衡的杰出貢獻,簡要概括其一生為主要目的,所以用說明性文字對張衡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科技發(fā)明進行介紹,其中著重對候風地動儀的介紹,而對其品德為人的描寫都散見于字里行間,貫穿于文章中,很少直接抒情。筆調沉靜,文字質樸。

      3.人物傳記的寫作有何特點?在本文有何體現?

      傳記除了介紹人物姓名、籍貫之外,還必須選擇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敘述他的為人及其對社會的影響。由于傳記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須“活躍”,有可感性。傳記的基本特點是翔實而典型的文字記錄和樸實而形象的文學色彩。傳記的種類有:自傳、傳、小傳、評傳、別傳、外傳等。本文屬評傳,既記敘人物的事跡,又評介與探討人物的思想狀況、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思想發(fā)展過程和對人類的貢獻。傳記不可能把一個人一生的全部經歷事無巨細都寫下來,只能記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時顯示他的品格特點。本文寫了張衡在文學、科學、政治上的突出貢獻,強調了他在科學方面取得的成就,其間穿插了對其為人品格的評價。全文重點突出,詳略分明。

      4.本文在寫作方法上的特點是什么?

      本文的寫作特點是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人物的寫法和詳略得當的剪裁方法。

      (1)本文是人物傳記,介紹人物以時間為經,以事跡為緯。張衡一生經歷了東漢章帝、和帝、安帝和順帝四個時期。時間雖較長,文章敘述的時間線索卻很清楚。從表達方式上說,以記敘為主。在第4段寫候風地動儀,又以說明為主,輔以記敘。

      (2)本文介紹了張衡文學、科學、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學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為重點詳寫。在介紹科學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時,又突出了候風地動儀的研究制造,介紹特別詳盡,對其他創(chuàng)造的介紹則較簡略。這樣詳略得宜的安排,使文章重點突出,人物特點鮮明。

      (3) 在記敘、說明的同時,穿插對張衡為人品格的評價,作者態(tài)度鮮明。

      5.這篇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張衡的?文章的記敘重點是什么?

      文章從三個方面寫張衡:張衡的為人以及在文學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在科學技術方面卓越的才能和貢獻;在政治上的突出作為。記敘的重點是張衡在科學上的才能和貢獻。

      張衡傳鑒賞

      《張衡傳》以張衡“善屬文”“善機巧”“善理政”為綱組織全文,顯示了張衡作為文學家、科學家、政治家的才干與成就。范曄繼承了司馬遷、班固等人關于史傳文寫作的傳統(tǒng),并因人取事,因事敷文,形成了自己記寫人物傳記的特色。張衡一生行事眾多,成就卓著,品格高尚,如何取其精又不失于偏,慮及全又不流于繁,寫其形又得其神,確要費一番匠心。

      敘學習,顯示其成就的基礎。張衡的朋友崔瑗曾稱贊他說:“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數術窮天地,制作侔造化。瑰辭麗說,奇技偉藝,磊落炳煥,與神合契?!睆埡舛嗖哦嗨嚕赂咂窛?,是和他的學習、實踐分不開的。范曄寫他的學習,說他“少善屬文”,自幼聰穎明慧,而更突出了他的“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張衡系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人,而游學到“三輔”之地,并進入京城洛陽太學參觀、學習。當時學界盛行的是“章句之學”,完全是一套陳腐的死學問,張衡涉足社會,不惜遠游,目標遠大,直入太學,這就使他達到“通五經,貫六藝”的地步。把五經、六藝都融會貫通了,他不是食而不化,也非固步自封,不僅讀書本而且看實際,不只鉆典籍而且研技藝,不單捧冊頁而且知世情。張衡貫古通今,知書識世,明道諳理,可是“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謙虛謹慎,既是取得重大成就的條件,也是為人處世的美德。作者僅用了三十四個字,就概及張衡學習的各個方面:內容、方法、精神、成就。這真可謂用墨精當得能收海于勺,縮龍成寸。作者先敘張衡的學習,為下文敘述他的善為人、善作文、善機巧、善理政奠定了基礎。

      敘品行,顯示其高尚的節(jié)操。張衡對為官作宦,“從容淡靜”;對貪官酷吏,嫉惡如仇;對科學技術,不遺余力。有的人把學問作為沽名之具,釣利之餌,登官之梯,而張衡參透人生,潔身自守,他辭謝了多次的舉薦與征召。作者連用“連辟”“累召”“不行”“不就”“不應”等詞語,強調了他的不慕利祿,無意仕途。后來的出仕,也只是“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一些從事科技、史學方面的業(yè)務性職務。“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他不想握權柄以抬高地位,居高位以謀私利。

      張衡沒有官欲,但并非沒有官才。他有著敏銳的政治眼光,清醒的政治頭腦,高明的政治手腕。他看到“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不惜花了十年工夫,模擬班固的《兩都賦》,而寫了《二京賦》。在《西京賦》和《東京賦》中,極力鋪寫了二京的所有宮室、動植物、游俠辯論之士、角牴大儺之戲,諷諫當朝的窮奢極侈。這是婉轉的諷喻。有時他也挺身而出“上疏陳事”,“諷議左右”,向皇上直言進諫,彈劾奸佞。一旦由他掌握了一定權力,也就大力剪鋤奸徒丑類。他出為河間王劉政的相時,看到劉政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他一到任就能“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收到“上下肅然,稱為政理”的效果,可見張衡不僅具有如何做官的認識、理論,而且有著實際施行的本領。

      張衡上究天文,下窮地理,精于歷算,擅于機械,自然也洞察當時社會世情。官場之中,有日天地黑,無風海生浪,所以他先是不做官,想潔身避禍,后來不得不入官場,順帝“嘗問衡天下所疾惡者?;鹿賾制錃Ъ?,皆共目之”?!昂饽嗽帉Χ觥?,避其鋒芒,巧為應對。即令這樣,那幫閹豎還“共讒之”,使他更明白在那種政治漩渦中,如履春冰,如捋虎尾,確實是“吉兇倚伏,幽微難明”,而要“常思圖身之事”。當他狠狠打擊了河間王的惡勢力后,也就急流勇退,做出了極明智的決策:“上書乞骸骨”,請求退休還鄉(xiāng)了。從他的《四愁詩》《思玄賦》《歸田賦》中,都看出作為一個正直的官吏、有為的學者,在當時內心的苦悶,無力除惡,無法避禍,只有獨善其身了。

      敘術業(yè),顯示其卓著的成就。張衡在天文、數學、地理、氣象、機械制造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在文學、詩賦、繪畫方面成績斐然。郭沫若曾評價說:“如此全面發(fā)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見”,“萬祀千令,令人敬仰”。范曄為之作傳時,既要顧及全面,又要突出重點。文中以“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概及了他多方面的貢獻,而重點寫候風地動儀。候風地動儀是張衡首創(chuàng),在科技史上居重要地位。傳記從地動儀的質地、尺寸、規(guī)模、形體、文飾以至整個結構的“巧制”、測定時的效驗,做了井然有序的詳明介紹。“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著一“神”字,極寫儀器功效?!白詴渌?,未之有也”,表明此乃史無前例的獨創(chuàng)。更用京師學者最初“咸怪其無征”,后來“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的典型細節(jié),充分證明了張衡“妙盡璇機之正”的“妙”,“善機巧”的“善”。

      這篇傳記僅以七百余字就概及張衡六十二年中善屬文、善機巧、善理政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全文以時間為序,敘其一生;以“善”為綱,統(tǒng)率題材;以“妙”為目,傳其精神,因而所寫方面多而不雜,事跡富而不亂,文雖簡而概括全。范曄之所以能“驅萬途于同歸,貞百慮于一致,使眾理雖繁,而無倒置之乖,群言雖多,而無棼絲之亂”(《文心雕龍·附會》),就在于抓住了總綱領,并內蘊著相互關系。張衡正由于潛心于學才達到“通五經,貫六藝”的境界,才使他具有了“善機巧”的知識與才干,也使他具有了“不慕當世”的胸襟。不去追名逐利,求官謀宦,才能居郎中的微職“積年不徙”,得“約己博學,無堅不鉆”,有了創(chuàng)造發(fā)明。他的做官,不是為了榮華富貴,而是以利于科學研究。當不得不被推上政治舞臺時,還始終保持著明智的頭腦。作者將張衡于自然科學、文學、政治活動方面的表現統(tǒng)一了起來,寫出了一個真實的人、偉大的人。

      本文除揭示了張衡多方面事跡的內在的聯系外,善于剪裁也是使本文成功的重要因素。如寫“善屬文”,就以寫《二京賦》為主,略涉《思玄賦》,其他甚至不提及;寫“善機巧”,以詳寫候風地動儀為主,其他科技成果則為輔;寫“善理政”,以整治法度、收擒奸黨為主,請求辭職、上調擢升則為次。在文學、科學、政事三方面,都體現了他“從容淡靜”的個性,又突出了“善機巧”的特點,使張衡這么個偉大的形象輝耀于讀者面前。